党组织书记讲党课——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作者:时间:2021-06-09点击数:

主讲人:继续教育学院与福祉技师学院直属党支部 鲁晓丽

 八十多年前年前,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由此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凝聚着苦难与辉煌的长征,是在面对生死存亡抉择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征不只是艰辛的跋涉,更是精神的凝聚、思想的生长。

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长征是我们的精神路标,更是一座信仰的丰碑。今天就围绕遵义会议与长征胜利来展开分析,汇报三个问题:

一、遵义会议的背景原因

二、遵义会议的历史回顾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意义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进行长征?为什么召开遵义会议?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了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重要苏区。蒋介石为了剿共,动兵不可谓不多,战术不可谓不周密,但前三次围剿却没有换来成功。所以第五次围剿他们倾全国之兵力,调来了除各地留守部队外的所有机动部队,并聘请德意美等国军事教官组成顾问团,专门讲授“围剿”红军的战术和技术,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

而这个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主张攻打中心城市,这就是军事上的冒险主义。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眼看红军就要被国民党军压向一块狭小地域围而歼之,这时,共产党人才有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红军长征。

什么是长征?我简单的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句话“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第二句话“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

怎样的不畏艰难和险阻?我们要知道,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中国工农红军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这第一句话,长征是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回答长征是什么的第二句话“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怎样的不畏牺牲?我们看,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八万六千多人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八千人。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近十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三万三千多人。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从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合围中冲出,踏上了长征之路,1936年10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踏上长征之路,是中国工农红军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全军兵力最多时将近八千人,最少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岁到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就是平均不足20岁的这支队伍,面对的是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与此同时,红军的武器十分简陋,而敌人往往都是装备了飞机大炮。就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停的翻山越岭,有时候好多天见不到一粒粮食,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这就是长征。不畏险阻,不畏牺牲的远征!

 

第二个问题,遵义会议召开的过程。

我们常说的遵义会议,指的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为期三天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而在遵义会议前后,从1934年12月12日到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中革军委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独立自主地解决长征途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确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们是:

1934年12月12日,召开通道会议;

12月18日,黎平会议;

1935年1月1日,猴场会议;

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

2月5日到9日,扎西会议;

3月12日,苟坝会议;

5月12日,会理会议。

党史学者一致认为,这一系列会议,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六加一次会议叫做“广义遵义会议”。正是有了这些会议,才使中国革命从转折走向辉煌,才让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才让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如果说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是遵义会议的铺垫和准备,那么后来的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就是遵义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修订发扬和全面总结。前面的会议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了领导路线的问题,而后面的会议则从细节上解决了权力交替、人事安排等问题,这一系列会议使中央红军转危为安,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长征出发以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个人被编在一起,他们一起行军、宿营,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毛泽东就开始跟张闻天、王稼祥分析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这个时期在红军北上的道路上,布置了封锁线,国民党二十万的兵力企图阻止红军沿着湘黔边境北上。

前途怎么样,毛泽东面对着漫漫之途,他在翻越广西老山界的途中,毛泽东写的《十六字令》词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诗人毛泽东这里写山的静态,山的动态,更写了山的精神,毛泽东把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他所说的山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央红军的化身,他写出了一种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一共开了三天,会议通过的结论是反五次围剿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必须由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负责,博古李德负主要责任。遵义会议做了四个决定,第一,毛泽东同志当选为常委,第二个就是指定洛甫同志,即张闻天负责起草遵义会议决议,第三,常委进行再分工,第四个,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指挥,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一结束,就对常委进行了分工,毛泽东是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从此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邓小平后来回忆说:“遵义会议后,我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一起,那个时候讨论军事行动的时候往往是毛泽东拿主意,毛泽东虽然当时不是总书记,也不是军委主席,但是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的决策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1935年的1月19号中央红军撤离遵义,挥师北上。

遵义会议作为中共党的历史上一个重要会议,不是一个独立的会议,它是由若干会议组成的会议群,这些会议,紧紧围绕遵义会议精神,既和遵义会议有密切联系,又具有会议自身的时代特点。没有此前的通道会议开不成遵义会议。没有黎平会议上提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的酝酿,没有猴场会议上限制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就没有1935年1月15、16、17日的遵义会议。当然了,遵义会议,毛泽东选为常委、取消三人团、进行重大改组,这是遵义会议的主轴,此后到了扎西最高领导者进行交权,张闻天成了的总负责,之后苟坝会议上,毛泽东从一个军事帮助者成为最高领导者之一,后来经过会理会议进一步巩固军事权利。广义的遵义会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艰辛,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轨迹,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光辉历程。

打下遵义以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到安顺场、大渡河,再之后“飞夺”泸定桥、翻过雪山、走过 “死亡陷阱”之称的草地……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一方面军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经受的一次血与火的考验,同时,长征也使得这支队伍更加坚强,为后来的抗日战争胜利打下了基础。以上就是遵义会议以及红军长征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问题,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八十几年后的今天,回顾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同时寻找期间的规律和启示,应该说有着重要价值。我们讲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追溯历史很重要,但追溯历史不是为了还原历史,历史已经过去,我们要的是从历史中找到营养,发掘他的成功的要素,找到他的规律,为今天我们在前进提供有力支撑,所以我们回归历史每一次纪念都是这个目的,

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以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宣言书。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图谋,保存了革命的精华,使全国人民对革命的前途和抗日运动的前途有了新的希望,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长征以其体现出的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向中国和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长征又是宣传队。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则一共走了14个省。红军每走过一个地方,都向人民宣传红军是一支革命的队伍,是为了人民大众的解放的队伍。红军各部队认真执行党的民主政策、宗教政策和各项纪律,不进民宅,不违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得到各民族同胞的衷心爱戴和热情支持。

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沿途,不仅宣传革命真理,还撒播下革命的种子,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红军经过一些地方,帮助群众建立了革命政权,组织了革命武装,并且留下了一些红军干部和战士与当地百姓一起建立根据地。正如毛主席所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真的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即使是现在,世界各国还有很多人在研究中国的长征。

今天,我们怎么样学习和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红军长征之所以取得胜利,凭借的是共产党人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信不疑,凭借的是共产党人对奋斗目标的矢志不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又一次又一次的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这样才能战胜千难万险、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胜利。

今天,没有了生死的战斗,也没有当年的千山万水,但我们要看到,新的长征路上,还有很多的困难,像雪山、草地、大渡河、泸定桥、腊子口这样的“高山险阻”、“急流险滩”仍然存在,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那么,我们怎样学习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来克敌制胜?这是对我们的考验。新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走好新的长征路,就必须发扬长征精神,革命理想永远在路上,永远怀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在革命的熔炉中,使我们的理想信念得到锤炼和提纯。在新长征的岁月中,我们一定要有一种理想,有一种信念,发扬革命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一步一步的扎实前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带着这样的理想信念,就能够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就能够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一定会实现。

谢谢大家。

 

网站维护:终身教育学院 

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488号  邮编:130117      

 吉ICP备11002363号-6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03号